新北市蘆洲區鷺江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回最新消息

上一筆資料   下一筆資料
消息主題:開學感言 by 蕭興欣老師
發表日期:09-02 21:32
網址:
剛開學,看到許多幸福的小朋友,家裡照顧無微不至
我不經想分享下列文章, 不要讓小朋友成為沒手沒腳無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孩.

從生活自理能力強化孩子自信心

自信要在生活小事裡養成,其中最能看出孩子的進展就是在培養自理能力和看書玩遊戲的時刻,當孩子學會拿湯匙,全家人興奮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或是拼對一片拼圖,自己很有成就感地拍拍手時,他自信就在逐步累積。

小歡1歲半起,凡事喜歡「自己來」。吃飯想自己拿碗、看書玩玩具要自己選、穿衣服也有自己的意見和堅持。有時候媽咪為了節省時間,真希望小歡意見別那麼多,乖乖讓大人打理就好,不過,婆婆倒是很滿意,還點醒媽咪:「我的小孫子不得了喔!這個年紀就會自己做很多事情呢!越練習就越會做,你別怕他弄髒弄亂。」
婆婆的提醒一點兒也沒錯。養育幼兒時,我們總是強調要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讓孩子對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滿興趣、有信心;但同時也告訴爸媽,讓孩子嘗試錯誤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孩子別害怕做錯,並勇於面對自己做的不對或做的不夠好的地方,直到做正確為止,就像我們希望孩子跌倒了,不是賴在地上等別人疼惜或攙扶,而是學會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一樣。

從生活瑣事學會肯定自己
大多數的爸媽對於孩子外顯的行為比較容易留意到,但對於發自內心的感受則不夠敏銳。可能孩子正在沾沾自喜終於會用湯匙了,卻被爸媽一把將湯匙奪走,怪他胡亂玩,而沒注意到他臉上原本充滿的「我會了!我好棒!」的訊息。
其實,孩子面對生活例行的吃飯、穿衣、刷牙洗臉、自己上廁所等等事情,由不會到會,乃至於精熟,非常需要爸媽持續地提供機會與鼓勵,讓孩子嘗試錯誤,反覆摸索練習。以穿脫衣服為例,「自己穿脫衣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自理能力之一,通常也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開始建立自主意識時,想要自己脫、自己穿的慾望會越來越強,這正是孩子嘗試建立新能力以及學習獨立的好機會。

持續練習,讓能力與信心大增
自己穿脫衣物與動作發展密切相關,需要鍛鍊手指肌肉和精細動作。當孩子試著把頭套進衣服開始、把兩手伸進袖子、將兩腿穿過褲管,最後能夠自己穿戴整齊,這一連串細瑣的學習過程,也代表著發展上的進步。
不過,從「想要自己穿」到「會自己穿」,需要好多年的時間練習。1~1歲半的孩子開始喜歡自己脫衣服、褲子或鞋子。這些動作讓他覺得十分有趣又有成就感。1歲半開始,當你準備幫孩子解開釦子和拉拉鍊時,他就會搶著要自己來,也喜歡重複地穿穿脫脫,像玩耍似的。2歲左右,孩子已經可以試著自己穿襪子和褲子,但還是經常會穿反,或是把兩隻腳塞進同一支褲管裡。3歲的孩子則喜歡拉拉鍊、扣大釦子,也已經有能力自己穿簡單的外套和大衣。4歲以上大部分都可以自己穿脫衣物了,只是常有扣錯釦子及漏掉的情形。一般來說,孩子是先學會脫衣服、脫鞋子;而穿的動作比較複雜,直到上幼稚園,動作才會越來越熟鍊和精確。

鼓勵與回應,自信超越自卑
很多幼兒園老師發現,需要大人幫忙穿衣物、穿鞋子的孩子,剛剛學習情緒比較低落、容易有挫折感,也比較缺乏自信心。所以爸媽最好在孩子準備上學前,讓他自己多多練習穿脫衣服,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當孩子在學習穿脫衣服時,能得到你的鼓勵,就是他學習自理能力的動力,一旦有了成就感,自然也會越做越好。
孩子在生活例行的學習裡,每一次正面的鼓舞都是養成自信的契機,而每一次的負面批評都是信心折損的導火線。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5歲左右開始是自信能否超越自卑的重要階段,早期的生活經驗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爸媽的鼓勵與適切的回應,是養成孩子自信的最大保證。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



爸媽的態度影響孩子自我看法

爸媽送給孩子珍貴的禮物之一,就是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擁有發自內在的快樂,能夠看到自己的價值,更能夠用彈性、接納、誠實的態度過生活,讓自己時時刻刻都感到充實滿足,遇到困難也勇敢克服。
星期假日,量販店裡都是人潮,跟著爸媽在收銀台出口排隊的小傑一心想要幫忙拿衛生紙,整串衛生紙雖不算重,但已經超過他半個人高了,他聳起肩兩手往上用力提,不讓袋子拖到地面,一旁排隊的老奶奶見他賣力的模樣,向媽媽誇說:「這小孩真乖,很能幹喔!」媽媽點頭微笑,還摟下小傑。小傑伸伸舌頭,身體站得更挺了。
爸媽不能代替孩子過生活,但是能對他的自信自尊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每天從早到晚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日常互動中許多的言語和行為,隨時隨地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觀感。如何才能讓孩子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和評價,有6個基礎工夫要實踐。

給予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建立自信自尊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愛,完全的、沒有條件的愛。孩子需要打心坎兒裡確知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當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確實佔有一席之地,就有足夠的信心面對家以外的挑戰。
爸媽要有「不隨意打罵威脅孩子」的信念,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被愛,能夠信賴父母。對於年幼的孩子,正向的身體接觸尤其重要,每天抱抱、拍拍,眼神關愛,都是具體的表現。此外,孩子需要親耳聽到你的愛,例如:「有你陪媽媽一起做事情,真開心。」「我真喜歡當你媽媽!」就像著名的圖畫書<猜猜我有多愛你>(上誼)一樣,請告訴孩子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把愛說出來!

建立合理的生活規範
培養自信並不是放任孩子為所欲為,讓他眼中只有自己而變得自大。孩子從小開始就需要有清楚可依循的生活規範與準則。
小嬰兒時期,孩子就已經在與週遭人的互動中建立生活到步調,例如:餓了有人餵奶;聽到催眠曲就慢慢安靜下來。而在2歲大的孩子身上,最容易看出生活裡的秩序性與一致感對他有多麼重要。當東西放在固定地方、做事情有一定的順序時,孩子才會對週遭環境和人事物產生信任,覺得自己能掌握而有安定的感覺。
建立自己家中的生活規範是爸媽的責任,所以應讓孩子知道哪些是規定的,要以身作則並堅持孩子遵守。當然,規範必須依據孩子的年齡逐步要求,例如:吃東西前後都要洗手、玩具不放在客廳地上玩、不可以帶食物進臥室、每天看卡通不能超過半小時等等。孩子大約3、4歲以後可以參與家規的討論和訂定,學習自己做選擇與守信用。

發掘並欣賞孩子的特長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能力和特長,也都應該被珍惜。爸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懂得觀察和提供機會,有助於他認識自己的天賦才能,並且能自在地發揮。如果沒有人發掘或持續培養,天份和特長也會逐漸停頓或消失。
當孩子的天份因受到好的引導而得以增強、發揮,他對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就更有信心,對自己的興趣發展也比較有把握,這種感覺不但提升孩子此時此刻的自信,也會延伸影響成年後的自我看法。
從小提供孩子各種機會嘗試新的經驗,無論是遊戲、生活自理的鍛鍊、日常家事的參與,都可以成為有趣的學習經驗。孩子如果對正在學習的新事物十分有興趣,應鼓勵他持續練習。當他在某個方面學得較精熟,也會有助於孩子在其他領域產生較好的學習成果,例如:喜歡音樂並持續學習的孩子,可能對語言的學習也產生興趣,於是透過文辭優美的歌謠而接觸到不同語言的學習。

傾聽孩子的心聲
傾聽不僅是表面上聽孩子說話,還包括了關切、專注、同理心、尊重等一連串的行為。用這樣的態度去「聽」孩子說話,會讓孩子更加肯定你的愛是完整而無條件的。
當孩子有重要的是要跟你說的時候,必須讓孩子了解你是全心全意、充分接納。請放下手中進行的事物,關掉電視。眼睛溫和地看著孩子,甚至身體靠近孩子坐到他旁邊,對於年幼的孩子,則可將他抱起坐在自己腿上。如果你能誠懇、專注地傾聽,並試著問孩子一些問題或回應,讓他知道你在聽。即使只是幾分鐘,效果也遠超過讓孩子滔滔不絕一個鐘頭,而你卻同時繼續在做別的事情。
傾聽時,回應的方式要符合孩子的需求。3歲前年紀小時,常常會說得不清楚或是說得很慢,這時爸媽除了聽,最好在他說完之後,幫他重新整理一下,詢問孩子是不是這個意思;如果孩子是提出問題,請幫他把焦點放在可能解決方式上。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並面對問題,例如:「你現在想要做什麼了嗎?」孩子有時只是需要有一個人聽他說話,好讓他有機會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爸媽耐不住性子而長篇大論教訓他,或急著告訴孩子解決的方法,都不是傾聽的表現,也無法幫助孩子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碰上的是情緒問題,請先接納孩子的恐懼、感受和憂慮。例如,對他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我會陪著你,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讓孩子學習去信任自己的感覺、處理自己的感覺,而不是用淡化、漠視或否認去面對孩子的感覺。

多說好話,減少破壞性語言
孩子心中的自我形象,絕大部分還自於童年時期爸媽對他的態度。孩子仰賴爸媽來肯定自己是獨特的個體,並從爸媽說的話或身體語言上的暗示,塑造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孩子總是渴望父母的愛和肯定,一個亂發脾氣的小孩通常真正要傳達的訊息,是告訴大家他的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爸媽能做的就是盡量從言語和行動中讓孩子明白,他是獨特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即使有許多事還做不好、做不到,但會隨著長大而更有能力。同時,更要讓孩子知道,即使親子間偶爾有衝突,他仍舊是爸媽的寶貝。
爸媽跟孩子說話時,要注意聽自己在說些什麼,尤其是你對他的行為很不以為然的時候,要留意是否說出尖酸諷刺的話。通常,好話就像祝福一樣,會引導孩子做好事;壞話就像詛咒,讓孩子羞愧反抗。所以請盡量用正向的說話方式溝通,指出你期望看到的行為。就算是批評孩子,你說出來的話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能針對他整個人,或是他與生俱來的性格。

心態樂觀,多用正向思考
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經歷好幾個自我懷疑和惶恐的階段。他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爸媽需要展現自己的正向思考,來引導孩子克服這種不如人的負向思考。孩子不是生活在無菌的環境,生活環境裡無法阻擋外界突如其來的負向的回應,如果爸媽用正向的態度為孩子儲備好能量,讓他把注意的焦點放在正確的態度上,孩子就有機會用好的心態面對人生難題。爸媽自己身體力行抱持正向的態度,是教導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你還可以每隔一陣子就和孩子討論有關正向思考和自信的話題。一起閱讀這類的書籍,是開始和孩子討論這個話題的好方法,例如:〈〈阿非,這個愛畫圖的小孩〉〉(信誼)是一本傳達面對挫折,克服困境的圖畫書,書中的阿非喜歡畫畫卻碰到瓶頸,怎麼也畫不出來,於是他試著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用心去看、去聽、去觀察,終於又拾起畫筆,也重新體會到創作的快樂和價值。此外,透過新聞報導和真實生活事件,指出正向思考和負向思考的差異,讓孩子發現思考方式的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

 
本班網瀏覽人次: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新北市蘆洲區民族路七號 電話:(02)22819980#602,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