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苗栗縣頭份市永貞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回列表

上一筆資料   下一筆資料
主題:101教學卓越參賽文案
發表日期:2012-05-23 09:32
網址:
檔案下載:
智慧小玩家 能力大進擊
壹、緣起
一、高度異質性孩子的需求
永貞附幼於90學年度立案,招收之幼兒常來自周邊12個學區、社會各階層。100學年度2班共招收44名大班幼兒、16名中班幼兒,(含8名特殊需求幼兒),其中80%的幼兒是新生,另外每週三有另外兩校的學前特教班入班進行融合。面對如此高度異質性的班級,老師們必需規劃適合多元族群的課程,方能達成適性發展的目標。
二、長期教學窠臼的省思
自93學年起,本園即完全自編課程,然而教師主導的成份居多,孩子多半配合學習,有時花很多時間建構環境,到了學期末孩子才真正享受成果。團隊對話中省思:什麼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符合孩子真正的興趣,讓孩子隨時都想去探究執行?有鑒於此,決定突破舊有的窠臼,開始思索嘗試不一樣的「教」與「學」。
三、延續一個成功的經驗
96學年度,團隊曾經發展過本方案中的「陀螺」單一子題課程,當時孩子的高昂的學習熱忱、源源不絕的創意、良性競爭的氛圍以及充滿成就感的眼神,令教師感動。孩子因體驗學習的成功而散發出的生命力,教師因享受孩子的學習而感受到的愉悅滿足感,一直銘印在我們心中。把握參與新課綱實驗的契機,我們期望能再次讓孩子體驗真正「感興趣」而且「主動自發」的學習課程。
四、從孩子愛「玩」的天性中出發
玩,既是的天性,教育家杜威也主張「由做中學」、「在遊戲中學習」,實驗中的新課綱的精神更揭櫫了「以幼兒為主體」的重要理念。基於以上,團隊凝聚共識,決定了課程的走向─從「玩」中出發。期許帶領幼兒從己有興趣的遊戲出發,透過對遊戲的探究,讓師生一起享受「教」與「學」歷程中帶來的成長與精進。
貳、課程理念與特色
一、強調「以幼兒為主體本位」的教學方案
我們尊重、鼓勵與信任幼兒;我們兼顧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創設啓發多元智能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學習中,各項「能力」得以順利開展,獲得適性發展; 我們關懷需要照顧與扶持的特殊需求幼兒,讓他們體驗多元活動,感受學習帶來的進步與驚喜,開啟封閉的心靈,並開創屬於自我的生命。
二、秉持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重視「在生活中發現課程」、「在遊戲中學習」的歷程
我們讓幼兒透過生活經驗、感官的接觸、各種探索活動和趣味的遊戲來進行學習我們贊同杜威(Dewey)所提出之「教育即生活」與「做中學」,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我們也積極提供幼兒機會,引導幼兒思考或是有意識的注意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經歷了學習的可貴歷程,自然的學到了新的知識。
参、團隊運作及方案發展歷程
一、長期學習型組織的氛圍,使團隊自然形成
長期合作的氛圍,成員早已形塑出「專業對話、討論分享」的團隊文化,因為彼此間理念契合,團隊在自然而然應運形成。更因為參與了新課綱的實驗,透過輔導教授的入園輔導,定期的教學會議、不定時的專業對談等相互激盪、解決疑難問題,同時積極鼓勵團員參與校外之專題講座或相關增能研習,讓團隊成員的經驗與智慧,獲得成長與提升,也讓團隊在發展及執行方案歷程中,能夠更深層的省思與修正,讓本方案之實施,能夠突破窠臼,超越現狀。
二、順應孩子天性,決定方案的主題方向
福祿貝爾認為,遊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孩子的學習都是從感官的探索所獲取經驗的累積,但漫無目的或隨性的玩或遊戲所獲取的,與孩子在老師有計劃的引導與適度的鷹架之下所玩出來的成就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們規劃更完整的【智慧小玩家】方案,期待帶領幼兒從有興趣的遊戲出發,透過對各種遊戲的探索研究,讓孩子玩出智慧、玩出創意,更玩出能力!
三、觀察孩子的特質,尋找適當的介入點
3到6歲的幼兒,在艾瑞克遜(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是積極主動vs退縮內疚的階段,教師們開始思索:在課程中提供機會,讓幼兒養成自動自發、獨立進取的精神,是協助幼兒順利越過這一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入學的第一個月,以【迎接新生活】的主題協助孩子適應人、事、物和環境,同時觀察每一個孩子的特質與先備能力,接著尋找適當的介入點。
四、因勢利導--方案主題的發展與建構
由孩子與老師分享最喜歡的玩具或遊戲開始,透過觀察、統計、比較,討論幾個出孩子們最有興趣深入探究的遊戲,展開一連串的思考與創作。教師與孩子共同建構了課程的走向,陸續發展出陀螺、骨牌、吹泡泡、紙飛機四個區塊的主題,由幼兒分組進行研究探索,偶爾讓幼兒換區體驗。同時,老師也將語文、認知、社會、情緒、身體動作與美感等六大領域的內容,融入孩子的學習。
五、陪伴孩子共同探索『未知』的的挑戰
本方案是偏重在科學領域的內容,一般而言,幼教老師在此一領域的知能較為薄弱,我們打破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陪著孩子一起探索未知,確實是一大挑戰。因此成員們會透過對話討論分享機制、查閱相關工具書、參閱科學展覽資料、利用網路資訊、請教專家等方式,來增進與陀螺、骨牌、吹泡泡、紙飛機等四個主題有關的知識、理論,以強化專門的知識背景,方能適時提供幼兒鷹架學習,讓孩子邁向較高層次的發展。
六、呼應學習指標的教學實施與運作
我們重視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產生有意義的創造性,所以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採取「創造思考教學模式」─透過問、想、 做、評的歷程,來引導孩子,由預測、嘗試錯誤、例行比賽(良性競爭)、分享回饋、實作、修正驗證、紀錄呈現…等探究歷程,幫助、提供幼兒將零散的行為、經驗,延續及統整成知識、技能及態度。過程之中,老師也將語文、認知、社會、情緒、身體動作與美感等六大領域的內容,融入孩子的學習中。
七、見證孩子發展與擁有的能力
鼓勵孩子將學習歷程所得收錄於個人小書,記錄孩子成長與進步的痕跡。到了期末邀請家長及小學一年級的哥哥姐姐進行體驗式成果發表,當小一的哥哥姐姐見識到幼稚園的弟妹們的表現,真的是驚歎連連!老師和家長看到孩子有模有樣的展現自信的表達,更看到孩子不可思議的成長與進步!
肆、教學創新之發展歷程













………




伍、教學創新之實踐
一、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
「智慧小玩家 能力大進擊」方案,是結合新課綱「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方案。在每個教學活動中,我們的教學信念和教學行動大致歸納如下:

◆教師是有能力的觀察者和引導者。能依每個孩子的特質,回應他們提出的各式問 題,並適切的引導幼兒正確思考、找出答案。
◆教師是有耐心的等待者。不急著告訴孩子答案,等待著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必要 時提供孩子鷹架,或適時的提供建議,並善於延續孩子的發現,拋出問題刺激思考,進而追求更高的成就。

誠如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所言:「教保服務人員安排豐富的環境,提供幼兒直接經驗,並參與幼兒的探索與遊戲,共同享受其中的樂趣。教保服務人員從中觀察幼兒的表現,了解並回應幼兒的需求。支持並鼓勵幼兒創意的表現」我們依此信念而著手。
◆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技巧:
透過『問』-教師或幼兒提問、『想』-思考可能的答案、『做』-進行操作實驗、『評』-師生共同評鑑修正找出適當的答案。
◆多層次的教學安排:針對孩子的優勢能力或弱勢能力,在相同的主題架構下,分別發展出不同的教學重點內涵,讓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應用「鷹架學習」、「社會互動 」「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採用兼具質性描述與量化指標的評量,做為日後個別化教育的依據。
◆提供親師合作場域:感於教師與家長是合作夥伴關係,主動向家長分享對幼兒的認識,並將幼生在園的學習內容融入於學習單內,希望藉此機會,我們與家長能夠共同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二、「教」與「學」的精采相遇

一、陀螺研究區的發展
第一階段-準備期-誰來比賽
戰鬥陀螺:十月初,兩個孩子用積木的輪子玩起戰鬥陀螺,老師用百利智慧片做的陀螺加入戰局,
小祥:「老師,我們也要做那種陀螺!」
小勛:「我們來圍一個比賽的地方!」就這樣啟動了陀螺研究區。
教師策略:觀察、等待、適時丟入變數。
比賽專區:剛開始「老師,我不會!」的聲音此起彼落,有些孩子遇到挫折很快就放棄,有些則認定自己不會,先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但在老師的高度支援之下,一些基本型慢慢出現。為了因應孩子的需求,教室區隔出一個比賽專用區,滿足他們喜歡比賽的慾望。
問想做評:在團體討論時間,讓孩子展示及發表,透過觀察、提問,慢慢整理出一些科學概念,例如對稱問題、空心實心的差別、顏色的混合…等,在逐漸熟悉積木組合技巧之後開始試著做一些變化。
幼兒發現:
1. 完全實心的陀螺不容易組合,轉動時也比較沒有著力點,所以需要使用一點空心的做輔助。
2. 轉動時顏色會變化以及空心長三角形的陀螺轉最久。
教師策略:
1. 提供比賽場域,滿足幼兒的需求;拍下作品,幫幼兒留下走過的足跡;分享作品,讓幼兒感受創作的成就,以維繫孩子持
續研究的動力。
2. 透過『問』、『想』、『做』、『評』四個循環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協助幼兒整理所得的資訊。
家長體驗:校慶運動會的時候,老師將作品的照片張貼出來,安排了家長的體驗,許多孩子怕家長做不出來,紛紛獻計,之後家長回饋說:「經歷這個活動後,知道不可以對孩子要求太高。」另一個爸爸寫:「孩子引領著我經歷每一關,這是很特別的感受。」
教師策略:增進親子互動的機會,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

第二階段-醞釀期-猜猜誰是冠軍
計時與紀錄:十一月下旬,孩子們透過互相觀摩,發展出各式放射狀陀螺。
師:「怎麼告訴爸爸媽媽你的陀螺轉多久?」 小夫:「用數的!」
師:「可是有人數很快,有人數很慢!」 小桐:「可以用學心算的計時器!」
於是老師加入計時器,讓孩子完成陀螺之後請別人協助計時,並在紀錄紙上畫出陀螺的圖像與時間紀錄,此舉讓孩子同時完成課綱中的諸多能力,例如「利用工具,蒐集數與量的訊息」「與他人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看中班的孩子,專注地盯著計時器,努力地寫下18秒,他會去留意誰的數字比他多,然後請求大班教他更厲害的陀螺,學習的精神令人動容。
教師策略:提供測量與記錄的工具~鷹架搭建
預測與實證:這一階段的分享時間,老師讓孩子預測哪一個陀螺會勝出,而且要說出預測的依據,接著再讓作者進行比賽,透過這樣思考辯証,孩子繼續注意到了:【大小、高低】對【速度、時間及穩定度】的影響,在分享時間結束後,老師會在白板邊上寫下紀錄保持人以及旋轉時間,鼓勵他們繼續精進。
教師策略:
1. 挑數個差異性較大的陀螺,讓孩子預測哪個轉得久→說出理由→實測→修正資訊→提出結論。
2. 寫下每日最高紀錄,給孩子挑戰的目標。
幼兒發現:
1. 「怎樣的陀螺可以轉很久?」結論:「對稱、大的 (不能太大,因為小孩力氣不夠)、低的穩的。」
2. 大小空心三角形做出的陀螺差異:小三角形比較高、轉得快也比較快停下來;大三角形比較低、轉得慢、轉比較久;小三角形轉的時候手會卡到。
氛圍的改變:雖然每天的創作有成功有失敗,比賽也有輸有贏,可是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度越來越高,陀螺散了、轉不起來,旁邊的人會提供意見再來一次,老師的協助少了,只在他們想法卡住的時候推一把,教室瀰漫著良性競爭的氣氛,能力強的孩子互相討論彼此的發現,同時也不吝於去協助能力較弱的人。
弱勢孩子:中班最小的男生,是最執著於陀螺區的孩子,為了增加自己的實力,他吃下不愛吃的食物,試著讓自己中午睡著,之後連肌無力的現象都改善了;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因為構音異常幾乎不願意開口,從默默地模仿,到可以做出複雜對稱的圖形,成就感與自信增加,話多了,人也活潑了起來。

第三階段-豁朗期-陀螺達人告訴你的事
製作小書:第三個月,常來陀螺區的孩子已經累積許多作品照片,為了妥善保存這珍貴的成果,老師將這些照片發下去,讓他們自己剪貼在設計好的紙上,為了尊重『智慧財產權』,提醒孩子標註每個陀螺的原始發明者。貼好的半成品就帶回家請家長協助寫下孩子對該作品的描述(使用材料、特別之處)。
智慧結晶:從成立陀螺研究區開始,孩子每天所思所想的,不外乎【如何做一個厲害的陀螺】與【怎樣轉可以轉最久】,所以在孩子的小書裡面,除了收錄作品,也要呈現他們在這一段時間所探索到的知識,當老師問:『做陀螺要注意什麼事?』孩子的第一句話是:『要細心、耐心,而且不要輕易放棄。』
家長支援:當老師把這些內容分享給家長看時,他們都頻頻點頭,很驚訝孩子可以做到這樣,也深覺這樣的學習歷程真的很有價值,但是要讓小書有收藏的價值,還有許多細工要做,開畫畫班的家長說:『我提供麻繩,打洞綁起來比較漂亮!』其他幾個媽媽說:『我們來幫忙做!』這本小書就在家長們的協助之下完工了。

第四階段-驗證期-百花齊放
想法更豐富:小書完工之後,孩子運用整理出來的知識與技巧繼續創作陀螺,這時候已經很少聽到:『老師,我不會!』而是『老師,你看我們!』風扇型陀螺最高紀錄已經達到46秒,孩子說:『因為產生風在底下,所以陀螺會一直轉。』他們還試著把兩個以上的風扇陀螺疊在一起轉,結果會滑出變成兩個陀螺同時轉,像變魔術一般,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濃到最高點。
素材更多元:老師接著鼓勵他們多嘗試百利智慧片以外的積木,他們開始注意到創意積木、加軸心的齒輪也可以轉,組合技巧比較難的工程智慧片開始受到青睞,加圓筒的工程智慧片及花片則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產出,但大花片的平衡更難掌控,孩子花很多時間反覆測試重量平衡的問題,當分享時間幾個大花片陀螺同時飛舞時,孩子紛紛發出讚嘆說:「好像很多娃娃一起跳芭蕾舞哦!」臉上又出現了滿足的笑容。
教師策略:適時引導、鼓勵孩子使用多元的素材進行創作。
幼兒發現-大花片陀螺的時候最底下只能用一片,上下層葉片數量要一樣。
主題發表:請一年級來參與主題發表的那天,因為要一對一教哥哥姊姊做陀螺,所以孩子選擇拿出自己的小書作介紹,然後挑一個最保險的樣式(可以轉20秒以上的)來教,雖是一個小小活動,但孩子必須反芻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所得,用最簡化的方式教給比他年長的哥哥姊姊,這又是更高層次的能力了,看他們專注的樣子,連中班都表現得很好,老師也非常有成就感呢!
教師策略:與孩子討論發表活動的分工與流程,讓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
二、「泡泡區」研究發展
泡泡區的成員有十位,四位大班生及六個中班生其中含一位肢障生。由於不確定孩子對於「吹泡泡」這件事有怎樣的概念,於是透過小組討論來釐清他們的想法。
師:如何才能稱為「吹泡泡專家」?
生:吹出來的泡泡要很大、不會破、很多、有形狀
師:吹泡泡要用到哪些材料?
生:瓶子、吸管、顏料、水洗碗精、肥皂、洗髮精、沐浴乳、洗衣精、洗衣粉、洗手乳。
教師策略:從討論中了解孩子的先備經驗及知識
第一階段─準備期─我會吹泡泡~技巧練習
為了解泡泡區成員的吹泡泡技巧,老師提供泡泡水給泡泡區的孩子試驗,活動結束之後請幼兒發表自己的發現。
小妘和小夫:「為什麼我的泡泡很容易就吹破了?」小瑩:「為什麼我一直都吹不出泡泡呢?」小甫:「我都會吃到泡泡水」。小品:「要輕輕吹、慢慢吹」。小悅:「不能太用力」。小瑩:「吸管要拿低低的才不會吃到泡泡」。小予:「吸管拿太高水會流到嘴」。
在開始練習吹泡泡時雖然使用濃度較高的洗劑來調配泡泡水,理應成功率很高,但是經過觀察發現並非如此,原來原因出在每個人的「吹泡泡技巧」不同。雖然知道技巧但是吹泡泡要有耐心,力道與速度也是必須經過一番練習的。
教師策略:提供同儕學習的機會。
幼兒發現:吸管向上吹氣,溶液會流入口中,吸管平平吹氣與吸管向下吹氣,較容易吹出泡泡。

第二階段─醞釀期:小小實驗家~控制實驗變因,反覆驗證
1、泡泡水溶液的選擇
我們選了家裡常見的六種洗劑來做試驗,分別是:洗碗精、洗髮精、沐浴乳、洗衣精、洗衣粉、洗手乳..等。經過試驗之後發現以洗衣精最容易吹出泡泡,於是接下來的試驗中我們就都使用這一個牌子的洗衣精。
2、工具的使用
有一天,一位泡泡區的孩子從家裡帶來不一樣的吹泡泡工具,有愛心型、葫蘆型、菱形…等,老師見機不可失,於是向幼兒提出問題。
師:「你們覺得這些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
生:「愛心型的會吹出愛心型的泡泡,葫蘆型的會吹出葫蘆型的。」
幼兒下了預測之後,便迫不及待找出教室裡的各式空心積木及可以吹泡泡的物品,實驗後才發現:「無論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
幼兒發現:無論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
教師策略:透過問、想、做、評四階段讓孩子進行思考驗證。
在每週的換區體驗時間,其他區的幼兒總會玩出不一樣的遊戲來刺激泡泡區的孩子做改進。有一次幼兒玩起大家吸管靠在一起吹的遊戲,轉眼間泡泡變得很大,於是老師趁機拋出問題:「吸管的粗細跟吹出的泡泡大小有關嗎?」實際驗證之後,孩子一致認為大吸管吹出來的泡泡比較大。有位家長看到幼兒在做實驗,便順手將吸管剪開呈開花狀,吹出來的泡泡明顯比原來的大,孩子看了紛紛起而效尤,小組討論時孩子告訴老師:吹泡泡的工具較大,吹出來的泡泡也會比較大。真是個很棒的發現!
幼兒發現:吹泡泡的工具口徑較大,吹出來的泡泡也會比較大。
3、配方比例的問題
將泡泡水中洗衣精與水的一個變因控制之後,讓幼兒試吹看看,經過不斷測試及統計人數之後,孩子提出自己的發現:「水加得越多吹出來的泡泡越容易破掉」(濃度關係)、「不是洗碗精加得越多就會吹出大泡泡,最好是一杯水加一杯洗碗精」(比例問題)。後來,孩子們想進一步知道「到底哪一種比例的泡泡水溶液吹出來的泡泡能維持最久?」於是我們也開始運用計時器紀錄泡泡的持久度。
第三階段─豁朗期─測量與紀錄~學習蒐集、整理訊息的能力
老師:「要加多少洗衣精和水才能和你調的一樣能吹出泡泡呢?」小宸:「洗衣精倒一點,水也要倒一點不能太多」老師:「一點到底是多少呢?要怎麼知道呢?」
小芯:「我們可以拿東西來量量看」小宸:「像杯子啊」。
經過討論,幼兒找來吃藥用的量杯調配泡泡水,但是要如何量到泡泡呢?
小祥:「我看過「巧連智」的巧虎在泡泡水裡加顏料,讓泡泡印在紙上。」於是老師設計了一張記錄紙,讓孩子記錄下每次調配泡泡水之後吹出的泡泡大小。
老師:「要怎麼知道誰的泡泡比較大呢?」
孩子找了很多可以測量的東西,如小彩豆、小方塊、尺…等,老師也有目的提供數棒讓他們選擇,因為便利性及中班幼兒也很快學會使用,於是數棒便成為之後測量泡泡大小的工具。實際進行測量之後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小馨:「為什麼他的泡泡看起來比我小,數字卻比我的多?」
小安:「為什麼看起來一樣大的泡泡量出來的數字差這麼多?」
進行討論之後發現原來是每個幼兒測量泡泡的位置不同所致,所以孩子的結論是「要量泡泡的肚子才對(即直徑)」。
教師策略:提供適當的測量工具(量杯、計時器、數棒)
及紀錄工具(紀錄紙)。
第四階段-驗證期─學習成果呈現
1、 擔任小老師
一年級學生來參與主題發表的那天,自信及專注的眼神寫在她們臉上,有人主動告知比例測量方式;有人提醒他們要「輕輕吹、慢慢吹」或是有孩子會偷偷告訴一年的哥哥姐姐要選擇哪一種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才會大,充分將習得的能力與知識展現出來。
2、泡泡小書製作
為了讓孩子們辛苦實驗的成果及發現能保存下來,我們決定製作一本獨一無二的「泡泡小書」。裡面蒐錄了孩子在這段時間的發現及反覆實驗的紀錄,是他們學習成果的呈現。
三、紙飛機區的研究發展
第一階段─準備期─我把紙飛機變平整了
孩子們在紙飛機區往往一拿到紙就是快速地摺出一架紙飛機,完全不管是否平整,否則就是向老師求救:「老師,幫我摺。」這樣的紙飛機當然不會飛得遠,於是老師做了一架十分平整的紙飛機,和孩子比賽,孩子們發現老師的紙飛機既漂亮又可以飛得很遠,紛紛要求老師教怎麼摺紙飛機。老師攤開幼兒的紙飛機和老師的紙飛機,請幼兒比較看看哪裡不一樣:小誠:「老師的折線很清楚。」小岑:「老師的紙沒有皺皺的。」小豪:「老師的紙飛機頭是尖尖的。」老師問:「那要如何讓紙飛機頭是尖尖的呢?」小祐:「要對齊線線。」小靜:「還有老師的紙飛機兩邊是一樣大的。」
幼兒發現:幼兒透過不同的紙飛機做比較,清楚的了解摺紙飛機的要領,並在同儕的互辯中找出答案,澄清摺紙飛機的概念。
教師策略:當幼兒發現了問題:「為什麼我的紙飛機飛不遠?」這時老師再提供孩子鷹架,摺出一架平整的紙飛機,並希望孩子可以從中發現其中的不同,進而追求更好的成就。
老師問:「要怎麼才可以摺出像這架平整的紙飛機?」我們討論出五項摺出紙飛機守則:(1)點對點,線對線,要對齊折線;(2)頭要尖尖的;(3)折線要清楚;(4)兩邊都要一樣大(對稱);(5)要有耐心。孩子們在每次摺紙時,只要稍加提醒,孩子們會很努力達到這五項守則。原本沒有耐心的小成,願意按照步驟慢慢摺,小心地對齊摺線,熟能生巧,最後發現自己也可以摺出一架平整的紙飛機而感到高興呢!
第二階段─醞釀期─超級比一比
1.大紙飛機還是小紙飛機可以飛得比較遠?【紙飛機大小VS.距離】
小祐摺了一架大紙飛機,和平常我們做的紙飛機整整大一倍。小成:「大飛機可以飛得更遠嗎?」小瑩:「可以,因為大飛機比較大。」小恆:「可是我做的小飛機只要用力一點也可以飛得很遠呀!?」我們利用一樣的紙材卻不一樣大小摺出二架紙飛機,讓每位幼兒試試看,統計最後的結果是大飛機可以飛得比較遠。「那巨無霸飛機也可以飛得比較遠嗎?」小祐問。我們再摺了一架超大的紙飛機,以這三架紙飛機試試看哪一架飛得遠,由於超大紙飛機太大,幾乎每一位幼兒都無法射得遠,最後仍是大紙飛機獲勝。老師問:「為什麼超大紙飛機不是飛最遠的?」小岑:「太大又太軟了。」小祐:「小紙飛機要出很多力氣還不一定可以飛得遠,大紙飛機只要用一點點力就可以飛得很遠,超大紙飛機太軟了,不知道手要拿在前面還是拿後面。」小恆:「不是只要大的紙飛機就可以飛很遠,如果是太大了,反而不好飛。」
幼兒發現:太大的紙飛機也是無法飛得遠,經過這次的實驗,幼兒發現如果紙飛機靜放在桌上是軟軟的,那就會飛不遠,例如:日曆紙就無法做成大飛機了。
教師策略:提出假設,孩子們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加以推測結論,教師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會了解孩子的背景知識是否足夠,了解哪些孩子需要提供更多的鷹架。
2.輕還是重的紙飛機飛得遠?【紙飛機重量VS.丟擲力道】
老師帶了一些廣告紙,有的廣告紙比較輕薄,有的比較厚重,先讓孩子猜一猜哪一種紙摺出來的紙飛機飛得遠?小嫺:「輕的,因為可以飛得比較快。」小瑄:「重的啦!重的只要力氣大一點就可以飛得比較遠。」兩派各自有擁護者,於是開始了我們的實驗。依據我們的實驗,最後是重的紙飛機飛得比較遠。
幼兒發現:大部份幼兒認為重的比較好射,經過實驗時反覆的探索,孩子們發現輕的紙飛機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射出,重的紙飛機只要用點力就可以飛得很遠,而且重的紙飛機飛起來比較穩定,輕的則是左右搖晃,很快就掉下來了。
3.紙飛機頭增加重量會飛得比較遠?【機頭重量VS.距離】
有天小岑對小耘說:「我覺得對著紙飛機頭哈一口氣好像會飛得比較遠耶!」於是起了漣漪效應,許多幼兒開始學起在紙飛機頭哈氣,覺得有趣之外,還真的會飛得比較遠。老師見機不可失,拿了釘書機,請幼兒猜一猜,如果在機頭上釘一針,和沒有釘釘書針的紙飛機,哪一個可以飛得遠?小耘:「應該是沒有釘釘書針的紙飛機可以飛得比較遠,因為頭太重會往下掉。」小誠:「沒試過,不知道耶!」實驗結果後發現在紙飛機頭增加重量的確會讓紙飛機飛得更遠。
幼兒發現:小祐:「加上釘書針,並不會因為頭太重而往下掉耶!太神奇了!」小瑩:「我的紙飛機加了釘書針之後,可以飛得比較遠,跟哈氣有關嗎?」老師:「因為哈氣會把氣留在機頭上呀!」
教師觀察:小誠是個積極的孩子,只要有提供新的方法,一定率先去嘗試,也是第一個會向老師分享成果的孩子,雖然如此,個性內向的他卻較少與同學互動,而這個實驗讓他跨出交朋友的第一步:小恆是個衝動型的孩子,怎麼試都無法飛得遠,小誠見狀後主動去協助小恆釘釘書針的技巧及射紙飛機的技巧,衍然就像是小小紙飛機專家。
教師策略:一個簡單的哈氣動作,其實包含了科學概念,孩子知道哈氣可以使紙飛機飛得更遠,教師參閱書籍發現其實就是「增加重量減少空氣阻力」的科學概念,幼兒藉著親自操作印證了這個的概念。
第三階段─豁朗期─紙飛機路線圖
讓幼兒自行摺紙飛機探索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紙飛機的樣式很單一,於是製作了一本「紙飛機摺紙小書」,一共有八種不同的類型,分別讓幼兒探索每一架的飛行路線,進而發現比較其間的不同。小祐:「我今天摺的這架紙飛機會轉彎耶!」小瑄:「老師,我的紙飛機是先高高飛再直接降落。」幼兒說了那麼多想法,於是老師依照幼兒提議設計了飛行路線圖,幼兒要觀察每一架的飛行路線並做紀錄。
教師觀察:有了這張飛行路線圖學習單後,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孩子們必須細心觀察這架紙飛機飛行時的路徑,才能正確表達出這架紙飛機的特性。小瑩的路線圖每一次都是直線,老師不禁好奇一問,才了解原來她不知道該怎麼畫路徑。
師:「要怎麼畫下路線圖呢?」小祐:「你可以看它的飛行路線呀!」小耘:「紙飛機射出去之後,眼睛跟著紙飛機走,然後記下來。」老師請小瑩坐在旁邊看同學射紙飛機,並發表看到的路線,試過幾次之後,小瑩漸漸可以說出紙飛機飛行的路線,再請她將說出的路線畫下來,練習幾次後,小瑩已能適當地紀錄紙飛機的路線圖了!
教師策略:請其他幼兒先示範,讓該幼兒觀察並練習說出,教師適時介入,透過鼓勵,使幼兒建立自信心及成就感。
除了嘗試自行摺紙飛機,還要觀察每架紙飛機的飛行路線,繪製紙飛機的飛行路線圖,於是孩子們發現了各種紙飛機飛行路線的不同。
幼兒發現:小祐:「翅膀有往上折的或翅膀寬寬的往往是可以旋轉;頭尖尖的,翅膀長長的通常是直線飛行。」
另外,我們也根據每次的探索,比較這八架紙飛機可以飛得最遠的及飛行較慢,但可以滑翔的紙飛機。由於每位幼兒的力道不同,所以是以自己的紙飛機來決定飛得最遠的及可以滑翔的紙飛機。
教師觀察:學習區進入尾聲,統整這學期紙飛機的學習內容,孩子們對於這八種不同類型的紙飛機可以如數家珍,只要看到哪一架飛機就可以說出該架飛機飛行的特色,更可以分辦出哪一架是飛得遠,哪一架是旋轉型的,堪稱是紙飛機高手。
第四階段─驗證期─我是紙飛機高手
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探索,到了學期末,孩子們個個變成紙飛機高手,在這過程中老師並不急著給答案,是讓幼兒自行去探索、體驗。每週四提供幼兒自行選區,可以留在原區擔任小博士,或是到其他區當小客人,讓幼兒體驗不同身份的學習。幼兒當小博士時,自信心全寫在臉上,有條理地介紹該區的玩法,衍然就是一位小小紙飛機高手。每每在週四時都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和睦的友伴關係以及學習上的成長。
幼兒根據這學期所學到的紙飛機,編製了屬於自己的紙飛機小書,從封面設計到收集之前所摺過的紙飛機,完全不假他人之手。在紙飛機小書中,孩子發現了哪一類型的紙飛機飛得遠,哪一類型的紙飛機可以旋轉。帶回家與家人分享成果時,孩子們的臉上是充滿自信的!

四、骨牌區的研究發展

第一階段─準備期-學習區中的興趣
幼兒利用自己的感官去主動學習和探索,然後適時補充幼兒所需的鷹架知識,並利用骨牌紀錄紙紀錄預先構想的造型,然後以實作完成自己的圖案,並激發他們更進一步的研究動力。
1.什麼都好玩…:
透過參與體驗,逐步建構新的經驗和知識,找出自己最有興趣的事物。尤其是顏色多元小巧又可愛的骨牌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2.排一排、試一試、看一看:
排一排-誰的骨牌比較長、比較多;試一試-骨牌還有沒有其他的玩法呢?看一看-網路骨牌專家怎麼玩?要注意些什麼?增進自己排骨牌的能力。
3.我是骨牌造型設計師
利用骨牌紀錄紙設計造型,以骨牌為藝術媒介,讓幼兒以個人獨特的方式,進行表現與創作。過程中─
孩子發現:有了這張骨牌紀錄紙,比較清楚自己在骨牌區排了什麼骨牌、是否成功,並且能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成就。
教師策略:孩子的骨牌紀錄,成為進一步的檢討依據。

第二階段─醞釀期-沒關係,再排一次!
在遊戲過程中,積極的學習動力,能提升幼兒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方法,無論是遇到挫折或是在教具不足時,均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1.怎麼會這樣…:
幼兒在擺放骨牌時,常常不經意就會碰倒了同學的傑作,怎麼辦?小儒在排骨牌時,發現小荃把他的骨牌弄倒了,因此放聲大哭,這時小羲趕快安慰他說:「不要哭,再排一次就好了。我來幫你!」。溫暖的一句話,讓我們在這個學習活動中增加了另一種關懷情緒的能力成長。也因為如此,幼兒學會在建構骨牌時,會設定安全距離(防火巷),這樣作品才不會容易損壞。
教師策略:
利用團體討論和自創兒歌,增強幼兒運用可能的策略調節對環境的情緒成長
過程中孩子已經會主動解決骨牌不夠的問題,會利用先前的學習經驗嘗試和實驗,思考所尋找的教具是否可利用在骨牌組合上等,這是孩子對骨牌探索上另一個核心價值-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呈現。
教師策略:
1. 幼兒尋找的H形積木,因為顏色鮮豔形而且形狀較大容易抓握,非常適合給中班和較弱勢的幼兒進行擺放,加強其成功的機率,建立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針對不同的學習能力的孩子進行學習教具的分類,可增加弱勢幼兒的學習成效。
骨牌區的小彥:(中度自閉症)過程中由媽媽和老師共同陪同進行骨牌的活動,現針對小彥在個人學習與成長的部份做一敘述:









團體組學習方面:在成人的引導下,可以參與團體組的骨牌創作。








其他弱勢幼兒表現:小蛾透過模倣而自信心增加成為骨牌小專家、小翰則喜歡做立體堆高的骨牌學習專注而且主動、小珠學習動機增加了許多更加主動、小蓁小肌肉比較穩定還會和大哥哥合作骨牌呢!
2.哇!骨牌不會倒怎麼辦?
小羲:我的骨牌轉彎處很不容易倒,怎麼辦?小耘:我發現我的小的積木倒得比較快。小倫:我發現在「丫」的連接處沒有倒,好像比較難倒,不曉得為什麼?沒關係,我們再試試看,怎樣讓轉彎處及「丫」型能順利倒下,好!
這是一段骨牌區的小對話,從學習活動中,孩子無形中已經會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彼此的經驗,而且還會互相激勵共同解決問題。

第三階段─豁朗期-檢核再修正
1. 從平面到立體、一樓到三樓
幼兒發現排骨牌之間距離太靠近了,骨牌容易互相干擾;於是幼兒發現教室裡的圖書展示牆,他們先進行空間的分工,有的排展示牆有的排地面,解決了他們空間擠壓的問題。
2.大家一起來
經由個人創作的設計圖到團體設計的大型圖,設計好圖形之後,幼兒請老師協助在地板貼上標示,以利大家進行工作分配。孩子為了完成團體的作品,不斷檢核各個轉彎處是否會成功?例如:轉彎處的骨牌間距要靠近一點、要隨時注意防火巷的設立、上下銜接的地方要先讓骨牌掉下來試試看等,不成功再調整排列方式,務必讓作品完美呈現。
教師觀察:
孩子們會共同協商,這是溝通協調能力的成長。
教師策略:
依照幼兒學習能力進行分組,例如:中班和學習較弱勢的幼兒,先進行個人創作培養基本能力,而其他幼兒則可1-2人或更多人共同進行。
第四階段─驗證期-成熟與穩定
1.全倒了!
骨牌區的孩子們繼續創作骨牌設計,目前已經漸漸能一次全倒了,孩子們日積月累的練習與實驗,已經可以看到成果了。幼兒的發現:「怎麼排骨牌,才不容易倒?」
小恒:骨牌不能排很密,不然就很容易倒(距離的觀察)
小怡:大的骨牌要排寬一點,小骨牌就小一點。(距離和大小因素的觀察分享)
小羲:排骨牌時要站起來排骨排才不容易倒。(小肌肉動作的提醒)
小怡:先排直線再排難一點的形狀。(從簡單的進入到困難的學習經驗分享)
小州:要提醒其他同學排骨牌時,走路要慢慢走不能太用力。
小蛾:排骨牌的時候說話也不能太大聲。
小瀚:排骨牌的時候不要在骨牌上面跨來跨去。
2.骨牌小書出版了
小怡說:「我的設計圖有一些轉彎的沒有成功,到最後把距離縮小就成功了!」小州:「我一直試試看,就知道要怎麼排了。」小羲:「我在家裡也會排骨牌,我是用阿公的象棋排骨牌,也很好玩。」當彙集所有骨牌設計圖時,孩子還會互相討論骨牌設計圖的問題,表示孩子是樂在其中的學習。
將孩子在探討研究骨牌的學習活動上,一路上的點點滴滴的作品,即將成冊出版了,雖然不是精美的作品,但是卻是孩子嘔心瀝血之作,也是大家的驕傲!
3.主題成果發表
當學習告一段落時,決定邀請一年級的哥哥姐姐與我們同樂,幼兒說:「骨牌區哥哥不會排我們會先告訴他們排骨牌的秘訣」又說:「哥哥如果找不到位置,我會當個小博士帶他到位置上玩骨牌。」,而客人們快樂的笑容也回應了孩子的辛苦成果!
陸、方案實施成效評估
一、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有長足的進步
3~6歲幼兒,皆處於萌芽階段,所以在本方案四個教學主題中,學到什麼樣的知識或探索後所發現的知識的精確程度,不應被視為本方案唯一關注的焦點,我們更關注的是,在課程內容歷程中,孩子獲得能力的「經驗」,期望幼兒朝學習指標的方向進一步學習,透過本課程方案,孩子學到的不再是短暫的片斷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帶得走的能力!
1.覺知辨識能力:
透過智慧小玩家方案課程教學活動,在學習歷程中,讓孩子利用感官知覺自己及生活週遭的訊息,並能理解訊息間的關係,拓展了幼兒蒐集環境中人、事、物訊息的能力;例如教具的種類特性、教具的使用場域觀察、同儕的學習反應、各類學習活動所需使用的工具等,經過不斷實驗後,幼兒嘗試整理蒐集到的訊息,了解教具的使用技巧和能察覺辨識影響的因素,而讓自己在探索過程中,主動思考並發現問題,順利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養成覺察生活事物的能力,進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推理賞析能力
智慧小玩家方案課程活動中,幼兒運用舊經驗和既有知識提出推論的依據,利用記錄紙方式嘗試分析整合歸納實驗的結果,並勇於提出預設和假設,例如:骨牌的記錄紙的設計呈現、紙飛機機翼的大、小、遠、近路線、泡泡溶液的成分、組成陀螺的智慧片形狀等,努力實現自己的想法,學會分析因果關係及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結果,在經驗分享時,以喜愛的心情欣賞自己和他人的表現,真心讚賞他人的作品,啟發幼兒關懷周遭人、事、物的情意表現。
3.想像創作能力
方案課程中,幼兒以創新的精神嘗試使用各種可能的素材,例如:骨牌教具不足時的教材搜尋與嘗試、陀螺樣式的多樣化、不同素材紙飛機的實驗,樂於嘗試各種可能性,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拓展幼兒美感的經驗,最後將孩子學習歷程中所有的成果以小書方式呈現,拉近幼兒的想像和創作的實踐距離,以小書多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習事物的感受。
4.自主管理能力
學習過程中,幼兒能認真思考自己的志趣,有始有終的堅持完成自己探索研究的項目,並且樂意呈現與同儕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纸飛機摺法的奧秘、骨牌區防火巷的體驗、泡泡區的溶液比例、陀螺持久的戰略,過程中幼兒必須不斷的忍受挫折和失敗的經驗,經過不斷檢核及修正強化自己的比賽條件,增加自己的智能,尊重同儕作品的智慧財產權,以增進幼兒對社會倫理品德觀,最後養成收拾整理的好習慣,提昇幼兒對學習環境應盡的責任。
5.關懷合作能力
教室中幼兒的組成是來自四面八方,因此每個孩子都各有其不同的優、弱勢能力,透過團體討論,提出學習過程中可能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執行力較強的幼兒能協助能力較弱的孩子進行建構,例如:陀螺的拼裝組成、紙飛機的摺法及丟擲技巧、設計骨牌及排放骨牌因素的掌控、吹出大泡泡的方法等,願意關心與接納他人的想法,建構幼兒文化認同的觀念,樂於與他人相處發展和諧友伴關係,培養幼兒合群習性,與他人協商建立共識解決問題。
6.表達溝通能力
在人際互動中,有效利用各種符號和工具表達個人的感受,例如:以圖像紀錄表達自己的作品、經驗分享自己的發現和對別人提出提議的口語互動、教具不足時,協商自己需要的材料、骨牌過程中不慎全倒時,同儕給予的關懷和實際行為的協助鼓勵的情意關懷等:並能傾聽和分享不同的見解與訊息,樂於接納他人的建議也對別人提出自己的想法,進行雙向溝通,擔任闖關活動的老師時,根據規範覺察與調整自己的行動,表達適合的應對進退態度,而回到家中與家長回溯學習歷程,並將學習領域擴至家中,分享學習的困境與樂趣,提升自己的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透過各個主題教學活動,幼兒在歷程中發現的各種知識,是由孩子建構發現而得,堪稱意義非凡,彌足珍貴,點點滴滴,無不令人感動!茲整理如下:


二、看見特殊需求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一)遊戲中學習─從遊戲中學習,對身為特殊需求幼生而言,是多麼貼切的說法!比起其他的學習方式,他們在遊戲時更為專心與注意,過程中會經歷獲得、練習、精熟、表達、與人合作等種種過程,不論是在各領域皆能有所收穫。
教師前測幼生基本能力再與家長討論、分析幼生的優、弱勢後,將三位幼生安排在不同的角落,○甫(肢體障礙)在泡泡達人區、○翰(自閉症)在骨牌專家區、○翔(發展遲緩)在陀螺區,三人不同角落學習屬於自己的目標。
(二).泡泡區小甫的成長故事~
在這區中進步最多的是中班的一位特殊生~小甫。在老師特意的鼓勵他參加到他自己能主動跟著同學學習的腳步,當中是經過一番努力的。一開始因左半邊神經張力過強,影響到口腔運動而喝常到泡泡水、努力用神經反射過強而痙攣的左手來夾握瓶身不讓泡泡水灑出來,再加上本身的詞彙量不多,且介意他人看自己的眼光,更造成對外界善意互動的排斥,常常是一個人躲在教室角落,不敢與他人溝通、互動、分享。但是,透過不斷的同儕互動學習、小組討論發表的機會,讓他能從少數人的場合裡練習口語表達,同時,老師也觀察到他想融入團體跟上同學的企圖心,於是在活動時給於個別的指導、鼓勵及讚賞並請能力較好的大班生當小老師協助他,在強烈的學習動機驅使之下不斷練習,終於讓他吹出許多美麗的泡泡,同時於精細動作、口腔動作、表達溝通、社會互動等能力上提昇不少。誠如家長所言:「衣服弄溼了沒關係,只要他有認真去做去嘗試,我就感到很安慰了!」小甫在泡泡區裡跨出了他學習路程裡的一大步!
三、 家長的回饋與認同
因為認同老師的用心與專業,家長開始看到自己孩子的無限潛力與他們所不知道的面向,常常進入教室的家長會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所以教室的義工越來越多,他們相信跟老師合作越密切,孩子獲得的越多,所以會幫忙進行小組閱讀、修補清點圖書、清洗教具、整理學習檔案、書寫繪圖說明、提供教學資源、辦理各項活動,最重要的是他們因此得到一些值得信賴的朋友—老師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親、師間常利用每次的親師通訊互相提供最新資訊外,也會討論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況,所以在每一次活動回顧統整時,家長也會利用書寫或是對談的方式,與我們分享孩子的成長喜悅。
(一)佑新媽媽:永貞的學習方式是從遊戲中學習,在智慧小玩家中介紹童玩,意外的也拉近孩子和長輩的距離,會和長輩一起玩童玩。我的孩子個性較急躁,老師了解他急躁的個性,會很有耐心的透過很事情來矯正,且以前玩玩具時都是一個人自己玩,現在能夠主動找同學一起討論,進步很多。
(二)欣桐爸爸:永貞教師的啟發式教學難能可貴,老師給予幼生完整的學習,一旦擁有完整學習的學習,就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如同擁有一份地圖,隨心所欲想到哪兒都可以。孩子在永貞受到的啟發,是一個美好的學習經驗,更期待之後的創意教學。
(三)汶珠媽媽:我的女兒較害羞,且手眼協調不佳,還在醫院進行復建中,學校中的角落活動,汶珠選擇骨牌區中,回家後還會拿起書本排骨牌,在其他區中有泡泡區、陀螺區。汶珠在和媽媽洗澡時,雙手會合在一起說:「媽媽我吹泡泡給你看」,對於汶珠的主動表現,我們都很感動與開心,在這之前我們都是給予聲光效果的玩具,現在的教具都是沒有聲音的,以前看一本書都沒耐心,現在卻可以說故事給我們聽,我們都覺得她的耐心增加了。
(四)群翰媽媽:「永貞附幼是孩子的天堂。」她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翰翰在排骨牌學習區中逐漸打開心房,回家後會一起排骨牌增進親子互動。翰翰也很愛老師,這三年中,見到孩子每天都笑的很開心,當初堅持選擇永貞附幼是正確的。
(五)秉彥爸爸、媽媽:秉彦改變了自閉症固著行為的模式,原本喜歡反覆排固定形式的東西,醫生和治療師都表示這是一種固著行為。學校進入排骨牌的課程,回家後小朋友已經會拿骨牌排出一些動物形狀,如牛或其他動物,雖然形狀還不太像,但已經改變一些秉彥玩玩具的固著玩法,雖只是一小步,但卻是秉彥學習旅程的一大步,這是家長最感欣慰之處。
四、教師的期望與省思
四、 教師的省思與期望
(一)更能因應孩子的個別需求,園內幼兒來自社會各階層及各年齡層,需要的學習支持各不相同,透過這個方案老師更深度的觀察每一個孩子,提供每個孩子不同程度的鷹架,幫助每個孩子自我實現夢想。
(二)更勇於挑戰新的題材,一般幼教老師在教師的養成過程中較缺乏科學涵養,透過這個方案讓老師與孩子共同挑戰未知,幫助孩子經由科學的方法由下而上建構知識,獲得能力。
(三)更能活用課綱指標,為了完成孩子六大能力的學習,老師更需要熟讀與活用課綱的指標,隨時省思並修正教學狀態,隨時檢核課程內容,進而深化教學內涵。
(四)更能規劃以幼兒為本位的課程,培養幼兒帶著走的能力。在經歷這樣的課程感受到孩子的主動學習的熱忱,更讓老師感受到由下而上發展更能符合幼兒的需求的課程的企圖心與使命感。

柒、結 語:
走過這段「看似平凡」卻「實質精采」歷程,心中有著滿滿的驚喜與感動…
我們看重每一位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我們和家長真誠溝通與合作,成為相互信任的夥伴;我們激賞孩子的認真和教師的熱情,共同邁向長與精進!
本班網瀏覽人次:
永貞國小附設幼稚園 地址:苗栗縣頭份市田寮里永貞路一段335號 電話:037-637972